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经历跌宕起伏的2023后,2024年如何提振经济?历年两会,中国总理在全国人大首日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是最重要的看点。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了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和若干关键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李强总理表示,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 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 “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 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一)激发消费新潜能
过去的2023年,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多位专家表示,2024年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依旧是有效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需加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2024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并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对于促进消费,《报告》指出,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
今年促消费最核心的举措是提高居民收入。一方面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工资劳务性收入,另一方面,建议发放现金补贴和消费券,增加居民一次性收入。发放现金补贴或消费券规模至少应在万亿元以上,并逐步扩大,这是见效最快的方式。只有这些切实的举措才能激发居民消费动力。
罗志恒认为,需要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这两个关键问题。尤其在居民信心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对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贴有利于提高消费能力;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向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消费领域倾斜,有利于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中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振的问题,则需要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中长期消费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
对于促进消费的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 “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哪里?202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正是激发消费潜能的重要落脚点。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经过2023年的扩消费,后疫情时代的消费修复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尤其是一些必需品的消费,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疫情之前的水平。因此,当前消费修复要让位于消费扩张。而消费扩张不能仅仅依赖于一些传统必需品的拓展,而是要充分激发消费的潜能。
消费潜能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上的消费能力尚未变成支付能力;二是新供给创造出新需求。因此,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应该是消费升级、消费扩展的重点方向,还需要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另外,还要聚焦于大宗消费,即民众在疫情冲击、资产负债表调整过程中一些消失的耐用品和大宗商品,比如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可以通过提升标准、以旧换新等措施来恢复这些消费的增长。
(二)扩大有效益投资
除了消费,发挥投资的支撑作用是扩内需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
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统筹用好各类资金, 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石颖表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可重点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投资本身可以带来效益,同时通过投资产生带动、放大、辐射作用,扩大内需、提高就业、提振信心、带动发展。另一方面,消费和投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以有潜能的消费牵引有效益的投资,以有效益的投资带动有潜能的消费,通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发力,保证内需持续稳定增强,拉动经济增长。
如何防止低效无效投资?罗志恒表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要求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而不是盲目上项目、片面追求GDP“量”的增长。
(三)坚定民企发展信心
过去两年,民营经济较为低迷,民间投资有所下降。2023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系列支持民营经济举措,当前民营经济信心仍待提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具体措施来看,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 “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的提法,这样的表述对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十分重要。只有把国企、民企、外企都当作自己人,才能公平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国企、民企和外企要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获得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2023年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但民企信心仍待提振。张燕生认为,将这些举措真正地落实才是关键。
罗志恒认为,要关注宏观政策改善与企业家经营预期的背离。这种背离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和企业不仅需要政策的倾斜和帮扶,但更需要宏观需求回升、内外部订单改善,只有总需求回升、订单改善、收入增加,才能与其他政策配合推动企业经营状况改善、进一步增加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四)完善吸引外资政策
除了民企信心,外资信心也有待提振。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8%。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
张燕生表示,提振外资信心,优化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出台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强调扩大开放,强调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以及对国企、民企、外企是否公平对待,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营商环境问题。
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在稳就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就业提出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
罗志恒分析,这显示就业目标进一步增强,城镇新增就业由“1200万人左右”提高至“1200万人以上”。2024年1月16-24岁(不含在校生)青年失业率为14.6%,处于较高水平;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再加上农民工、失业人群的就业问题,稳就业工作仍任重道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质生产力”被放到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是创新和质优,其破题的核心指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影响TFP的诸多关键举措中,充分发挥中国大市场的规模优势,带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双转型,这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