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长株潭都市圈今年3月获批后,中部地区迎来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
本月7日晚间,湖北省发改委对外表示,《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日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对各省市上报的都市圈规划方案加快批复速度。截至目前,已批复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七个国家级都市圈中有4个为今年内批复。都市圈建设正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以及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要空间形态。
专业机构认为,以都市圈为平台变革区域经济发展,可产生辐射引领的引擎效应、资源聚集的整合效应、要素配置的枢纽效应、梯度赋能的分工效应和科创成果的转化效应。
武汉都市圈面积收缩
“武汉都市圈”概念是在今年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中首次提出的。
《方案》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依托中心城市形成三大都市圈,其中武汉要加快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进程,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发挥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同城化合作的示范作用,打造城市群发展强核。
参与《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编制研讨的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秦尊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武汉都市圈不完全等同于武汉城市圈,它是武汉城市群的核心部分,而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2019年2月19日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从已批复的6个国家级都市圈来看,2个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3个在3万平方公里以内。武汉‘1+8’城市群的国土面积接近6万平方公里,显然大大超出了国家对都市圈面积的限定范围。”秦尊文说,长株潭都市圈只有1.98万平方公里,最符合《指导意见》标准,上报后很快获批,而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反复修改,主要就卡在面积范围上。
秦尊文透露,此次获批的《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土面积2万平方公里可能打不住,但还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估计最终定在3万平方公里左右。
定下6万亿GDP目标
湖北省发改委称,根据批复,《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将积极推动武汉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更好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
事实上,武汉都市圈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2021年,武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150亿元,高于成都都市圈(25011亿元)、长株潭城市群(1923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第一位。
近年来,武汉都市圈在规划、交通、科技、产业、民生“同城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武汉都市圈已实现 319 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医疗、交通、旅游等服务“一卡通用”;正在形成研发、主链、融资在武汉,制造、配套、投资在都市圈的产业共建发展格局;正在打造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已有5条城际铁路将武汉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以及大冶7个城区联通,到203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郊)综合交通枢纽及城轨线网线路里程将达1300公里。
武汉还开放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系统端口,为都市圈兄弟城市解决技术需求。都市圈内的兄弟城市也借力“科创飞地”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去年6月,湖北省首个离岸科创园——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在光谷开园。一年来,600多名来自武汉光谷的研发服务人员穿梭于研发中心、中试车间和项目办公点,为60公里外的黄石贡献才智,为入驻园区的70多家企业解决了52项关键技术攻关。
2022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秦尊文表示,升级为国家级规划的武汉都市圈进入发展快车道,未来应进一步围绕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核心产业共同打造创新链,全方面提升“同城化”水平,早日晋升为世界级都市圈。